服务电话
所内新闻

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发布人:adminbuy.cn     发布时间:2017-02-27
——专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代东风)

近年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议论的热词。研究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代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本内涵如下: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
  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
  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
  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
  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上世纪末,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的开展,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
  部分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认为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的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了,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艺术教育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其中一小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有人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蹦蹦跳跳、拉拉唱唱、写写画画;有的干脆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放手让学生玩,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只要学生学会做人
  一说起素质教育,有人就说是强调德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其实,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体,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并无高低之分。  
  误区三: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中小学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的负担是指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教学计划以外的加班加码的内容,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学生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只做减法,并不是简单的控制书包的重量。
  误区四: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地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承担传道、解惑、授业的职能,否则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误区五: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然而,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评价的一种形式。没有考试就没有公平。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化了而已,使其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也就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误区六:素质教育提倡自由发展无须管教学生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但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性格和坏习惯,不但要管教,而且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学生,不能放任自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规范他们的言行,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误区七:素质教育不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素质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素质教育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鼓励学生发展得更优秀。  
  误区八: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课外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应运而生,第二课堂热闹起来。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甚至有些地方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发展特长是很重要,但只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可见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误区九: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
  有人说取消中考高考,应试教育就没有了,就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认为现在学校一味地搞应试教育就是升学率在作怪,没有升学率一切问题就解决了;认为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看升学率,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估中取消,也许问题就解决了。其实,升学率是教育教学考核中的一部分,升学率和追求升学率都没有错,任何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获得更高等级教育的权利,欧美地区等世界各地的教育无不是这样的。

要走出误区,唯一的办法就是科学、全面地理解素质教育,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谋划教育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我们应该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的成果,克服不足,走出误区,争取更大的成绩。
从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使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始,到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间不过20多年。人们对素质教育尚存诸多疑虑,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现在又提 “核心素养”呢?
其实,“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二者在实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动。因为素质教育改革在真正走向实践深处时,有两个核心问题其实没有明晰:其一,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其二,如何培养这些素质?也正是没有很好地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才使得“素质教育”在实践中走入了误区,导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师在一定的时期茫然,一些学生和家长强烈排斥“应试教育”,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看成完全对立的两面。而“核心素养”正是对“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和“如何培养这些素质”这两大问题的回应。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是素质教育的新起点。
那么,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呢?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比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13个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第四,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再比如,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有爱心、负责任、讲守规则。
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学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要求全体同学和老师主动拥抱教育改革的新时代,理解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各学段学生和老师的不同要求,主动研究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践和评价。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专注师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吧!
上一篇:直面辛苦,砥砺前行,用智慧和实力创造无悔的
下一篇:四川忠典律师事务所微信 公众平台开通